数字原生银行:从0到1,全真互联
编者按:全真互联未来已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将通过数据、技术、算力的数字化、云原生升级,建立泛在连接。人、事、物跨时间、跨空间、跨内容维度、沉浸式、原生式、智能化的进行连接,更真实,更无感的进行体验,促进数实共生。在全真互联时代,数字原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数字化的高级形态。银行作为数字化的先行军,数字原生银行为全真互联时代的原住民,完成服务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升级。
全真互联时代未来已来
全真互联通过数据、技术、算力把真实世界里的人、事、物进行跨时间、跨空间和跨内容维度的泛在连接,最终实现数实共生。其中,跨内容维度主要是音频、视频、文本等内容的流动。受政策、技术、资本、标准等多个因素驱动,多个产业积极拥抱全真互联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当前,全真互联技术已在公共事业、社交娱乐、在线教育、会议协作、金融服务、在线医疗等方面进行了应用。进一步,由全真互联技术带来的产业发展红利,使多个产业迎来了向上发展的拐点,并由此进入了全产业全真互联时代。
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其大致历经信息化、线上化、数字化三个阶段,正向数字原生化迈进,打造数字原生银行。数字原生银行将在组织治理、技术研发、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产品创新、经营决策等方面,由内到外裂变,实现数字驱动的银行体系。其中,技术研发以太阳娱乐官网app下载技术、云原生SaaS平台、信创基础设施、公有云&SaaS服务、移动平台TMF、数智转型Ti-系列等为代表,数字原生的服务或产品包括数字营业厅、数字人、社交银行、场景金融、产业金融等。
数字原生银行驱动因素
数字原生银行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驱动。外部因素主要为宏观政治经济环境、金融业环境、用户需求的变化,内部因素主要是银行过去数字化转型未及预期。
首先是宏观政策和经济的影响。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支持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应用,例如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202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在宏观经济方面,我国GDP增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22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距离我国全年5.5%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经济下行将进一步凸显银行压力,表现在实体经济违约风险加速,银行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双升”态势,资产质量不断下降。
此外,金融脱媒使得银行资金来源受到影响,优质客户被分流,催动银行加强金融创新,同时增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同时,互联网金融在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面承担了与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职能。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选择建设金融科技子公司或以与流量平台合作的方式破局。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通过向数字原生银行发展成为重要方式。
其次是行业竞争带来的影响。业务同质化、民营银行数字原生与大行业务下沉使得银行体系内挑战,银行亟待探索新的运营方式,培育自身在数字环境下的竞争力。
在业务竞争方面,受经济环境和金融发展的影响,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和定位较为趋同,各银行在产品服务层面相似度高,业务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独特优势。其次,民营银行,尤其是互联网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自身业务结合,开展互联网服务、推出线上产品,不断深化银行业务及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民营银行数字原生、走在数字化前沿,以技术优势驱动业务创新,这为传统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竞争压力。最后,2019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头雁”效应,国有大行进一步布局下沉市场,中小银行在其固有市场中的业务拓展和业务增长受到挑战。
此外,互联网发展使得信息不对称逐渐被打破,客户变得更加成熟,互联网用户特别是4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银行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础金融服务,而是追求产品多样化、服务生活化、体验便捷性。银行需要积极拓展服务边界,以更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最后,银行过去数字化转型未及预期,驱动数字朝着原生化方向发展。过去数字化转型未及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理念,二是银行业务基础设施、业务流程及场景复杂,实现全行数字化转型难度大,使用云原生架构,不仅可以降低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本,还能极大的提升银行工作效率。三是当前银行的技术和业务部门交通不畅,而数字原生技术则可以助力建立全行研运一体化体系。以DevOps为例,其可以贯穿产品研发,测试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研发运维一体化平台, 实现敏捷开发,快速交付。四是银行跨部门业务协同困难,银行各部门业务自成体系,且不同部门间存在隐性竞争关系,使得“部门墙”难以打破,银行内部形成众多“数据孤岛”。数字原生银行则可以通过连接银行前、中、后台,实现不同业务间数据联通和业务协同。
数字原生银行实现路径
数字原生银行的落地既要明确价值定位,也需要银行的前中后台同时进行原生化转型。其中包括组织体系全面拥抱数字原生,业务全体系原生化等几个方面。
组织转型是一个闭环的概念,它不仅仅包含组织架构的设置和调整,还需要匹配关注组织构成的基本单位——“岗位”,推进组织有效发挥职能的抓手——“绩效”,为组织运行提供激励与保障的催化剂——“薪酬”,支撑组织长久运作的动能——“职业发展”,驱动组织真正变革升级的内核——“企业文化”,以及为体系顺畅运作与效能提升加持的助力——“技术”。在从传统层级式的组织将向灵活、拼接式的组织演进过程中,上述各要素匹配组织能力需求的变化,均孕育出了自身的发展特色,与组织共同构筑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总-分-支行数字原生转型策略与布局统一,进行系统性数字化建设,多方战略协同。
真正的落地主要是定位在渠道营销、运营、风控、核心系统五个模块去进行落地,渠道营销主要是银行的前台,运营风控是中后台,核心系统是后台,主要指全体系资源上云和应用上云。资源上云指的是所有的基础设施、银行所有的软硬件全都上云,应用上云指的是银行对接场景对接客户的APP,包括网上银行PC端的软件全部上云,通过数字化和云原生的技术应用和开放生态延展银行业务边界,构建数字原生的服务开放平台,实现跨界、共赢。
数字原生银行发展趋势
银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四种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等离子态” 。“固态”银行数字化的核心是“IT+金融”,即金融机构通过电子设备和通信技术提升业务效率,如银行通过布置各类ATM、VTM机器对接客户。固态的银行数字化阶段成本比较高,但收益和体验感较低。“液态”银行数字化的核心是“金融+互联网”,渠道网络化的实现允许了各方之间的互通交流,比如目前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银行服务,金融服务同社交场景结合,体验感持续升级。“气态”银行数字化的典型特征是“智能+金融+场景”, 金融机构走向金融开放之路,与科技企业共同构建一个生态圈。
在数字原生银行阶段,金融机构发展将由“固态”“气态”“液态”升级到“等离子态”。“等离子态”是由原子内核发生聚变,释放大量能量的状态。银行数字化的高级阶段是等离子态,即数字原生银行。数字原生银行将在组织治理、技术研发、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产品创新、经营决策等方面,由内到外裂变,实现数字驱动的银行生态体系。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